再现千年运河记忆!海淀这个片区改造完成——
百年兴衰话广源
广源设闸界长堤,河水遂分高与低。
过闸陆行才数武,换舟因复溯洄西。
广源闸始建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俗称豆腐闸,是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闸。该闸是元代通惠河上游的头闸,其结构大体分为闸门、闸墙和基础三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闸口宽约13米,长约6米。历史上,广源闸不仅有调节河水流量、控制水位高低的作用,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又具有桥的功能。
广源闸东侧为龙王庙。明正德六年(1511 年)四月十五日在此立了《重修龙王庙记》石碑,铭文曰:“西山玉泉注为西湖湖水中流至广源闸之北岸立庙以祀龙王之神,盖欲资其威灵默佑也。”每逢京东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浅难以通行运粮船时,都有专职官员到广源闸桥畔的龙王庙祭祀水神,提闸放水。
I Like Autumn
山石叠韵
曲径通幽
花繁叶茂
清风竹影
运河再现
汀步花径
昔日古画上出现的美景
出现在有京杭大运河首闸之称的
广源闸及旁边的龙王庙周围
近日,紫竹院街道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广源闸及龙王庙片区项目(市发改委批复的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项目)竣工,总面积约1488.5平方米。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弱化硬质堤岸,增强沿河步道的观感体验,与龙王庙形成视觉上的连续景观;同时拆除违建,还绿于民。
“区域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是运河文化、庙文化、潮文化,设计方案提取了这些特色文化元素,依托场地地形、地貌等建设条件,对场地进行设计。”紫竹院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尹曙光表示,本次更新设计紧紧围绕区域发展主题,体现文化艺术气质及科技创新特质,通过科技技术提升场地的视觉效果及互动体验。
方案采用以龙王庙为轴线设计。庙前对杂乱的绿化进行整理,将空间打开,种下松、竹、梅等。而庙后的小广场,则在地面上提炼运河、长河河道蜿蜒的形态和丰富的水岸做出“曲水流觞”景观,场地“蜿蜒的长河”形态设计结合LED互动水纹灯模拟“河水流动”效果,使光与人互动、光与景互动、光与光互动,形成广场特色夜间景观,配合玻璃上的运河文化胜刻,用科技手段展现长河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夜间效果
夜间效果
万寿寺龙王庙保护修缮工程(海淀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也于近期竣工。长河文化遗产—龙王庙是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始建于元代,虽然这座庙宇规格不大,却是北京地区龙王信仰的典型实物载体,是长河沿岸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广源闸&龙王庙节点,有效的连接了京西小故宫和紫竹院公园间绿带,丰富补齐了大运河沿岸的绿地节点文化,提升了沿河绿带的可达度,为京城水系绿带的延续贡献出紫竹院街道力量。
记者了解到,本项目自2020年6月项目启动,从方案设计之初到整体方案完成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与紫竹院街道历经调研、走访、座谈等综合会议多达几十次,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设计方案,充分了解居民诉求,真正做到设计方案完全贴合百姓需求。
同时,设计团队与紫竹院街道共邀多方协作,自项目启动,历经古建筑专家、民俗学者、水利、园林、规划、历史等各专家访谈、各级领导指导会议等综合会议多达几十次,就设计方案进行深入探讨,进行反复推演。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
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其中
↓↓↓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这条运河于2013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万寿寺、广源闸、紫竹院行宫、龙王庙、延庆寺、万寿寺码头、麦庄桥遗址、三虎桥、广源下闸遗址、延寿庵古银杏、李四光故居、昌运宫遗址等均位于紫竹院街道辖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故事传说。
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六区
在北京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接下来
请和记者一起来看看
大运河在海淀这一段的故事……
广源闸及龙王庙片区位于西三环内侧
广源闸路与万寿寺路交会处
作为通惠河上游的头闸的广源闸
人称“运河第一闸”
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支线南长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
▲广源闸
水道长河在明清时期
是皇家去三山五园水路的必经之路
颐和园和玉泉山游览时换乘龙舟之地
长河也是北京现存唯一的皇家水上御道
广源闸旁的龙王庙
可以算得上北京城祭奠龙王爷最热闹的地方
现在万寿寺门前的游船走的航线
正是慈禧水道
这条航线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恢复的
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隆裕皇太后
宣布永不游幸颐和园起
"慈禧水道"正好断航一个世纪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
广源闸旁的万寿寺了
关于万寿寺
万寿寺在海淀西三环紫竹桥北,寺前高柳夹着水清波平的长河,大型游船不时驶过。南岸是一个很大的码头,游人就是在这里上船下船的。长河从此向东流过的第一个涵洞就是广源闸。
(资料图 万寿寺门前的游船码头)
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万历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资,司礼监冯保督建而成,命名万寿寺,成为皇家寺庙。
最初主要用做藏经卷,后经板、经卷移至番经厂和汉经厂,万寿寺便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清代两次扩建,乾隆曾三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
素有“钟王”之称的
永乐大钟曾悬挂于此
乾隆八年,移至觉生寺(即大钟寺)
(永乐大钟)
万寿寺的镇寺宝塔“渗金多宝塔”
也是北京最高的一座纯铜宝塔
一共有13层,是佛家最高级别的
(渗金多宝塔)
名迹与沿河景观结合
现代城市生活与历史文化结合
海淀和大运河的情缘仍在继续
未来值得期待
随着2017年《2017—2035年紫竹院街道区域发展提升规划》编制工作的展开,“一河一院一馆八遗产,八校八所三团四高端”的地区资源脉络跃然纸上,“书香·乐舞·科创·紫竹”的区域文化特质华丽彰显。
近年来,紫竹院街道从海淀实验小学苏州街校区门前改造引入公众参与式设计理念,到三虎桥文化微景观项目打破背街小巷原有整治模式增加设计方案比选环节;从魏公村小区棚改项目创造北京市征收改造项目的多项纪录,到蚂蚁集团“创新科技总部”落地丽金智地助力金科新区发展,街道着力搭建共建共享的多元参与平台,统筹联动多方资源合力推动城市更新,盘活城市更新空间,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导入全新改造理念。
▲海淀实验小学苏州街校区门前城市更新项目
▲魏公村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此刻
广源闸边、龙王庙前
随着又一新成果的落地
这个具有无限可能的地方
将在城市更新的紫竹院之路上释放更多惊喜
紫竹院街道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南部 , 街道历史悠久,资源禀赋众多,南长河贯穿街道全域 , 国家 4A 级景区紫竹院公园位于街道东南部 , 同时尚保留万寿寺、紫竹院行宫、法华寺、广源闸与龙王庙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
明天(10月18日),由紫竹院街道办事处主办的“共建共享·共融共生”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区域发展研讨会将在片区现场隆重举办。置身于这片更新改造完毕的公共空间,一批规划专家、民俗专家、非遗专家和设计机构、责任规划师等项目相关人员,将共同探讨“大运河历史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共融共生”,期待街道公共空间成为承载居民生活的舞台以及体现城市个性的窗口。同时,还将着力宣传广源闸遗址及龙王庙区域项目改造的亮点与模式,强化广源闸区域在运河文化中的地位以及现代价值的延伸,彰显该区域历史文化内涵,传播新时期的城市更新提质意义与社会影响力。
记者:张斌
部分照片由紫竹院街道提供
推荐 · 阅读